上世纪60年代,我国利用钨和碘的化合物碘化钨,制成十分光亮耀眼的碘钨灯。在这种灯中,钨丝上附着一层碘化钨,通电后,当钨丝温度超过1400℃时,它受热分解成碘和钨。钨被留在灯丝上,而碘极易升华,立即充满整个灯管。当钨丝上的钨受热蒸发,扩散到管壁上,如果管壁温度超过200℃,碘就与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碘化钨,扩散到灯丝,又受热分解,钨粘附于钨丝,而碘又升华到灯管内各部分,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使钨丝保持原状,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约5000小时),而且亮度高、体积小,光色性优良。
与之相比,普通的白炽灯就相形见绌。尽管其灯丝也是钨做的,当通电时,灯丝温度越高,发光效率也越高;但是,温度高了,灯丝钨的挥发大大增加,寿命就相应缩短了。
联系人:臧彩云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