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经历原始社会时间最漫长的民族之一,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其民间舞蹈形式保留了古朴的原始风貌。其中《木鼓舞》是佤族民间歌舞的集大成者,集中体现了佤族民间歌舞、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的成就及特色。
传说木鼓是佤族的通天神器,被视为民族繁衍之源头,是佤族的历史文化象征,《木鼓舞》成为他们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舞蹈。佤族人民以舞蹈形式来表现对自然神灵的崇拜。
佤族的木鼓舞主要包括拉木鼓舞、铓锣舞、剽牛舞、刀舞、甩发舞、跳木鼓房舞、迎头舞、供头舞、送头舞等。因为跳这些舞都要选木鼓作主要的伴奏乐器,故总称为“木鼓舞”。本公司热忱为国内外旅游景区及演艺场所提供佤族傣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演员和少数民族风情歌舞节目。联系:
这些舞蹈在表演中很多时候夹杂着其他伴奏乐器,如铓锣、铜鼓、葫芦笙等形成各类形式的舞蹈,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产生多种跳法、多种功能。本文主要介绍沧源佤族的传统木鼓舞。
沧源佤族木鼓舞由四部分组成:拉木鼓、进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
舞蹈首先展现了,由巫师\"魔巴\"带领全村健壮剽悍的阿佤男子,以藤条捆绑已选择好的巨大树干后,在骑于树干\"魔巴\"的一路领唱下,拉木人边踏歌为节,边迎合高呼地拉木前进直达村寨的歌舞。这段古朴而粗犷的歌舞\"拉木鼓\",气氛神圣庄严,舞步自然成韵,极具原始崇拜意味。
第二段以舞蹈形式出现的\"进木鼓房\",集中以模拟舞姿来表述人们挖凿、制作“木鼓”的劳动过程。结束于新“木鼓”诞生后,“魔巴”手持树枝,在大八字“蹲裆步”的行进中,引导\"木鼓\"进入\"木鼓房\"的庄严过程。
第三段“敲木鼓”,是《木鼓舞》表演中最为热烈和精彩的高潮部分。全段以娴熟的击鼓技巧和粗犷舞姿,集中展现了表演者模拟佤族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巡逻、报警、作舞等情景为内容的多种舞蹈套路表演。舞蹈开始由一至二人击鼓进行表演,鼓点的音色与节奏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改变。当舞蹈进入高潮时,另有三四名手持彩绘鼓槌的剽悍男子进入场地,边击鼓,边围鼓旋转、跳跃,将“敲木鼓”的欢腾气氛推向极致。人们以此欢愉神灵,求得来年的五谷丰登、人畜两旺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最大愉悦。
“祭木鼓”是《木鼓舞》最后对“木依吉”大神进行崇拜的一段程式性礼仪舞蹈,舞蹈语汇简单、质朴,富有浓厚的原始仪式气氛。本公司热忱为国内外旅游景区及演艺场所提供佤族傣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演员和少数民族风情歌舞节目。联系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