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
- 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
- 价格
- ¥5000.00/件
- 手机
- 17521747015
- 发布时间
- 2025-11-03 17:40:18
省网系统开放:3 月 10 日—4 月 10 日(批)
省网系统开放:7 月 15 日—8 月 15 日(第二批)
错过任何一批,都要再等一年。想拿 2026 年度所得税优惠,必须赶上批;第二批通过,优惠只能从 2027 年起算。这条红线,老板签字前务必看清。
研发费用占比:近一年销售收入≤5000 万元的企业,研发费比例从 5% 提到 6%;5000 万—2 亿元部分,比例 4% 不变;2 亿元以上,3% 不变。
高品收入比例:从 60% 提到 65%,且必须在“高品服务清单”里能找到对应六位编码。
知识产权“一票否决”升级:Ⅰ类(发明、新药、集成电路布图)至少 1 件,且与主营产品直接相关;Ⅱ类(实用新型、软著)仅作加分,不再兜底。
负面行业清单扩容:房地产、文化娱乐、批发零售、普通餐饮、劳务派遣、空壳电商等 12 个行业直接出局。
现场抽查比例由 10% 提到 20%,税务、社保、海关、生态环境四部门数据自动比对,虚假材料即刻标记“黑名单”,三年内禁止再次申报。
三、企业内部“自检表”——10 分钟就能打分
把财务、技术、人资、行政拉进会议室,按下面 5 栏打√,任一栏出现 0 分,当年先别送材料:
① 知识产权:Ⅰ类≥1 件(1 分),Ⅰ类≥3 件(2 分)
② 研发费用:比例达标且辅助账完整(1 分),已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2 分)
③ 高品收入:合同、发票、检测报告三单统一(1 分),收入占比≥65%(2 分)
④ 科技人员:占比≥10%(1 分),社保、个税、劳动合同三证一致(2 分)
⑤ 组织管理:立项报告、结题报告、绩效制度、研发设备台账四件套齐全(1 分),通过 ISO9001 或 IPMS(2 分)
自评≥8 分,再考虑找代办;≤6 分,先补课,否则白交 800 页纸。
案例库:要求打开 2023—2025 三年完整名单,随机点 5 家客户,核实是否真实通过。
驻场团队:是否能在签约后 7 天内派驻 2 人以上入驻企业,全程脱产 4—6 周;仅线上“云辅导”的,直接淘汰。
财税风控:能否出具“研发费用专账+加计扣除+高企辅助账”三账合一底稿;不能给底稿的,后期税务稽查必翻车。
知识产权速度:是否有自营专利代理牌照,发明从撰写到实审答复能否 12 个月内完成;外包给第三方再转手的,周期不可控。
失败赔付:合同里是否写明“未通过退还已收服务费+赔偿政府规费”;不敢写赔付条款的,信心可见一般。
后续维护:通过次年是否免费做“数据维护+抽查应对”;高企资格三年有效期,后续维护才是隐藏成本。
五、2026 年材料“四步并行”时间线
T0 周(2025 年 12 月第 1 周):签约、建群、开启动员会,锁定 2023—2025 三年审计报告口径。
T1—T2 周:知识产权补漏、研发项目立项书回溯、研发费用辅助账轧差。
T3—T4 周:高品检测报告、销售合同梳理、科技人员社保个税核对。
T5 周:系统预填、专家预评、出具《风险清单》,企业老板签字确认。
T6 周:正式提交、预约现场抽查、准备答辩 PPT。
按并行节奏,6 周可完成,比传统串行节省 30 天,多出的时间留给政府补正。
研发费用跨年调账:税务局已接入 RPA 爬虫,2025 年 12 月 31 日后补做的研发费用凭证,系统直接标红。
高品发票品名:只写“技术服务费”没用,必须细化到“软件模块名称+版本号”或“新材料牌号+标准号”。
科技人员挂职:高校老师挂名 3 个月社保,现场抽查时无法提供考勤、工资流水,直接扣 20 分。
知识产权受让:买入的发明专利,变更日期距离申报日不足 12 个月,被认定为“突击买证”,一票否决。
审计报告附注:研发费口径与加计扣除、高企申报三套数据差异超过 0.5%,系统预警,人工复核 驳回。
2026 年申报工具包(免费拿走)研发费用辅助账模板(带公式,自动校验加计扣除与高企口径差异)
高品收入合同拆分话术(销售、法务、客户三方沟通邮件模板)
现场抽查 30 个高频问答(含标准答案与数据出处)
科技人员社保个税一致性核验脚本(Excel VBA,一键比对)
负面行业“自救”清单(如何剥离批发零售业务,成立独立科技子公司)
在公众号“湘应高企通”后台回复“2026”即可打包下载,无转发、无转发、无转发。
八、把行业的事交给天天做的人
高企认定不是写材料,而是把企业未来三年的研发、财务、知识产权、人力一次对齐。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只做一件事:帮企业把“政府语言”翻译成“老板听得懂的利润”。团队 120 人,驻场工程师 60 人,2025 年市场占有率 9.8%,客户好评率 98%,经手项目通过率 95% 以上,服务客户超 5000 家,真实案例覆盖中石化、青岛酷特、中宇联科技等央国企与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