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聚碳酸酯)遮光料的加工成型需结合其高熔融粘度、热敏性、吸湿性等特性,通过精准控制工艺参数和设备配置,确保制品的遮光性能、力学强度及外观质量。以下是关键成型工艺解析及操作要点:
一、原料预处理:干燥是前提
1. 吸湿特性
PC 分子链含极性酯基,易吸潮(吸水率 0.15-0.3%),水分在高温下会引发水解,导致制品出现气泡、银纹或降解发黄。
2. 干燥工艺
二、注塑成型:工艺参数是核心
1. 设备选型
2. 关键工艺参数
| 参数 | 推荐范围 | 对制品影响 |
|---|---|---|
| 料筒温度 | 260-300℃(随遮光剂含量调整) | 温度过低:熔料塑化不良,遮光剂分散不均(出现黑点)。 温度过高:PC 降解,制品发黄,遮光率下降。 |
| 模具温度 | 80-120℃ | 低温:充模困难,表面光泽差,内应力大(易开裂)。 高温:结晶度提高,尺寸稳定性好,但成型周期延长。 |
| 注射压力 | 80-150MPa | 低压:填充不足,薄壁件缺料。 高压:增加熔接痕风险,需配合模温控制。 |
| 保压压力 | 注射压力的 60-80% | 保压不足:制品缩水,遮光层厚度不均(影响遮光一致性)。 保压过高:脱模困难,顶针痕明显。 |
| 冷却时间 | 20-40 秒(取决于壁厚) | 冷却不足:制品脱模后变形,尤其是精密光学部件(如镜头遮光罩公差需<±0.03mm)。 |
3. 遮光剂分散要点
三、挤出成型:适用于板材、管材等连续生产
1. 典型应用
2. 工艺要点
四、二次加工:提升功能性与外观
1. 表面处理
2. 精密加工
五、常见缺陷与解决方案
| 缺陷类型 | 可能原因 | 解决措施 |
|---|---|---|
| 表面黑点 / 晶点 | 1. 遮光剂分散不均 2. 料筒死角滞留降解 | 1. 提高母粒预分散质量 2. 清洗料筒,降低加工温度 |
| 熔接痕明显 | 1. 模具温度过低 2. 熔体流动性差 | 1. 提高模温至 100℃以上 2. 增加浇口数量或扩大流道 |
| 制品变形 | 1. 冷却不均匀 2. 内应力过大 | 1. 优化冷却水路,延长冷却时间 2. 成型后退火处理(100℃×2 小时) |
| 遮光率不足 | 1. 遮光剂添加量不足 2. 高温降解失效 | 1. 检测母粒添加比例 2. 降低料筒温度,缩短成型周期 |
| 黄变 / 降解 | 1. 加工温度过高 2. 干燥不彻底 | 1. 设定料筒温度≤300℃ 2. 重新干燥原料至含水率<0.02% |
六、环保与安全注意事项
总结:PC 遮光料成型的核心控制逻辑
PC 遮光料的加工需以 **“稳定熔体温度、确保分散均匀、控制内应力”为原则,通过高精度设备 **(如带压力传感器的注塑机)和智能化工艺参数监控(如模温实时调节系统),实现从原料干燥到成型后处理的全流程优化。对于光学级等高要求制品,建议采用模流分析(Moldflow)预判填充效果,减少试模成本,同时通过在线检测设备(如分光测色仪)实时监控遮光率和色差,确保批量生产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