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A 玻纤增强材料的加工成型主要依赖注塑成型(最主流),少数情况下也可采用挤出、模压等工艺,但注塑因其效率高、适配复杂结构件的特点,是工业应用的核心方式。其加工过程需重点关注材料的吸湿性、高温熔融特性及玻纤增强带来的流动性变化,以下是详细的加工成型要点:
一、材料预处理:干燥是关键
PPA(聚邻苯二甲酰胺)分子结构中含酰胺键,吸湿性较强,尤其是玻纤增强后,玻纤与树脂界面可能成为吸湿通道,若水分含量过高,加工时会导致:
干燥工艺参数:
注意:干燥后的材料需密封保存(如用干燥料斗),避免二次吸湿;若暴露在空气中超过 30 分钟,建议重新干燥。
二、注塑成型:核心工艺与参数控制
PPA 玻纤增强材料熔融温度高、熔体流动性较差(玻纤会增加熔体黏度),且玻纤在加工中易受剪切损伤(影响增强效果),因此注塑工艺需精准控制温度、压力、速度等参数。
1. 注塑机选择
2. 关键工艺参数设定
(1)料筒温度
PPA 熔融温度较高(纯 PPA 约 280-320℃,玻纤增强后需提高 10-30℃以改善流动性),料筒温度需分段控制(从进料段到喷嘴逐步升高):
注意:不同牌号 PPA(如基于间苯二甲胺或对苯二甲胺的类型)耐高温性有差异,需参考供应商推荐值(如部分高耐热牌号需 340-360℃);温度过高(超过 360℃)会导致树脂降解,产生黑点、异味,且力学性能下降。
(2)模具温度
模具温度直接影响 PPA 的结晶度、尺寸稳定性和内应力:
(3)注射压力与速度
PPA 玻纤增强熔体黏度高(流动性差),需较高注射压力和适当速度以确保填充完全:
(4)保压与冷却时间
(5)背压与螺杆转速
三、模具设计要点
模具设计需适配 PPA 玻纤增强材料 “流动性差、易产生内应力、玻纤取向导致各向异性” 的特点:
四、后处理工艺
成型后的制品可能因内应力(尤其是复杂结构件)导致后续使用中开裂、翘曲,需进行后处理:
五、加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 问题 | 可能原因 | 解决方法 |
|---|---|---|
| 填充不足、缺料 | 料温 / 模温过低;注射压力 / 速度不足;流道 / 浇口太小 | 提高料温 / 模温;增加注射压力 / 速度;扩大流道 / 浇口 |
| 飞边、溢料 | 锁模力不足;模具间隙过大;注射压力过高 | 检查锁模力(确保≥型腔投影面积 × 注射压力);修模(减小间隙);降低注射压力 |
| 银丝、气泡 | 材料干燥不足;料温过高导致降解;排气不良 | 重新干燥材料(确保水分≤0.05%);降低料温;加深排气槽 |
| 翘曲、变形 | 模具温度不均;玻纤取向不均;壁厚差异大 | 优化模具温控(减少温差);调整注射速度(降低剪切);设计时保证壁厚均匀 |
| 玻纤外露 | 注射速度过快(剪切过强);料温过低(熔体黏度高,玻纤被 “推挤” 到表面) | 降低注射速度;提高料温(改善熔体流动性,包裹玻纤) |
| 表面光泽差 | 模温过低(结晶粗糙);型腔表面光洁度低 | 提高模温;抛光模具型腔(Ra≤0.8μm) |
六、加工注意事项
总结
PPA 玻纤增强材料的加工核心是 **“控温、防潮、防玻纤损伤”**:通过严格干燥去除水分,精准控制料筒 / 模具温度确保流动性和结晶性,优化注射参数和模具设计减少内应力与缺陷。尽管其加工难度高于普通尼龙(如 PA66),但只要参数匹配合理,可稳定生产出高性能制品,满足汽车、电子等领域对尺寸精度和力学性能的严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