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入职半月的北京陪诊师浪浪看来,在生活节奏较快的城市,陪诊师能帮助患者大大节省看病的时间,“尤其是在志愿者和医导忙不过来的时候”。现已入职4个月的杭州陪诊师周女士表示,她任职陪诊师以来感受良多。“希望今后陪诊行业可以更加正规,能够让大家有专门的学习、培训过程。同时,我也希望自己将来可以开一个类似的公司,拓展更多业务。 陪诊师这个职业不但需要付出体力劳动,还需要付出情绪劳动。
除了年轻人,也有一些已经退休的人咨询王兴珍想要做陪诊师。她告诉九派新闻,自己团队目前的成员是46岁,“主要是你的体力能跟上、精力能跟上。”除了做好陪诊的“本职工作”,如何拓展客户、稳定客户可能是大多数新手陪诊师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王兴珍表示,目前接单的渠道主要是线上,“宣传思路、写文案、短基础都要会一点,如果不会的话,其实也做不来。”

此外,去也要考虑交通成本和时间问题,“像异地的话他就是想看一下自己的检查报告,你就得去。说白了,排队两小时,进去十分钟,你再坐车回去,很不划算。我之前帮别人代门诊过。整个的交通时间成本还是比较大的。”
很多机构在运营方面属于夹缝中求生存,甚至有些企业属于亏本经营状态。究其原因,陪诊师一定程度上属于服务行业,花钱买服务的客户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客户范围受地域限制;此外,在获客方面,陪诊机构或平台多是通过网络接单,还有很多人不知道陪诊师职业的存在,从获客到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口碑和信誉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和老人会合后,韩铮在拥挤的候诊大厅找到一个空座,将他安顿好。之后,韩铮前往窗口排队,办理取号等事宜,并通过导诊台确认是否需要预先进行视力检查。候诊过程中,韩铮一边关注大屏幕上的叫号情况,一边询问老人之前都做过哪些检查。一个半小时后,韩铮帮助老人顺利完成问诊,拿着医生开具的病例记录,把医嘱逐项念给老人确认,再将他送上出租车。
事实上,陪诊师作为一个新型职业,目前在准入方面,并没有明确的门槛,也没有资格证书。入行的陪诊师,多是凭个人经验、学习网上资料,自行摸索。
他分析,这种标准化依赖于几个条件:“个是慢慢标准化了。以前存在插队排号现象,我们的标准化服务在一个不标准的土壤里面就容易走偏,容易产生。现在绝大多数都是互联网,实行实名制,针对黄牛会有人脸识别,有规范就有边界。第二是疫情以后到看病,比以前的门槛要更高了。比如每一层楼都有机器,你要去刷卡,要排队叫号等。一系列的信息化动作使得内外部环境都规范化了,所以给新兴行业提供很多便利。”

“做这一行可能会遇到宝妈、性格孤僻者,但更多的还是外来就医者。因此,熟悉流程的我们就需要提前梳理好各项就医琐事,才能给顾客更好的体验。”小水说,在陪诊时他还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以便提前挂号。“在这一方面,有从业基础的人就更吃香,比如医学生、护理专业的学生等等。”
行业亟需统一制度与规范:姜俐是西安一家三甲的医生,她认为,如果有陪诊师这样一个群体能够成为医生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桥梁,能够有效调和、协助双方进行工作、解决需求。“由于病人多、医生面诊时间有限,一些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病情发展和方案,而陪诊师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从中帮助患者就医,提升就诊效率,促进医患关系。”
了解下陪诊顾问报名详细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