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铮原本从事贸易工作,偶然看到的一则新闻促使他选择成为一名陪诊师。“2021年,我看到新闻报道说,一些外地患者因各种原因不方便到北京,于是成立了病友群,由北京本地的患者帮助他们代问诊、代取药。这让我很受触动。”韩铮说,由于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比较忙,老年人无人陪诊的情况越来越多,许多外地人不方便就诊的情况也很多,他们都有陪诊的需求。 这位陪诊师说,在这样一段段的陪诊经历里,他看到的不是单独的患者,而是患者背后的疾苦和温情。
便捷的陪诊行业已在手机端“遍地开花”。在安卓手机的应用商店内,部分与陪诊相关的APP量高达十余万次。APP详情处显示,平台入驻的均是陪诊师,是具有相关教育资质或从事相关工作等领域的专业人士,陪诊APP的下单服务可以覆盖全国。

在杭州从事陪诊师的周女士告诉新黄河记者,她入行第3个月时,收入达到了万元。结合工作经验,她认为陪诊行业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有时候陪小朋友看病,我会带着玩具和吃的。对于行动不便的病人,可能还需要帮忙接送。”周女士介绍,目前她接待过的病人中,既有省内患者,也有来自省外的,其中年轻群体和老年群体各占一半。“年龄大的患者以看老年病为主,比如淋巴等,年轻的包括整形、、体检等。”
据悉,新职业的蓬勃兴起将给服务领域带来新的机遇,也期待相关政策规范能助力这一行业走得更好。去年,《陪诊师职业技能规范》团体标准发布,一些健康管理公司及陪诊服务机构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积极建言献策。

有关业内人士评论,当前陪诊数量正在迅速增加,陪诊服务面临何去何从的发展临界点。如果不及时制定规则,就容易催生一些乱象,甚至将这个新兴职业引入歧途,同时陪诊师这个新兴职业的成长也需要及时干预。“未来,陪诊服务还可以发展衍生出更多分支,比如联合代理服务,代理监督行为和维权、代理办理基本医保和健康报销业务等,还可以与养老结合在一起,形成陪伴方面的“医养结合”,赋予陪诊服务更丰富的价值和内涵。”该业内人士说。
据医护之家联合创始人刘珺介绍,目前市场上陪诊需求主要来自三类人群:首先是老年人,他们因为子女不在身边或是看不清听不懂等;其次是一些异地居民找大、大专家时,不熟悉总院、分院或者担心挂错科室、多排队等;再者就是一些初次检出重病的患者和家属,希望找一个有医护背景的人陪在旁边记录和解读医生的一些专业术语。
市场需求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老龄化的加剧,普遍存在着"儿女远在他方,父母独守空房"的现状。越来越先进的智能化就诊过程,让很多老人看病越来越费劲。在这种趋势下,子女忙于工作,陪诊服务成为了老龄人就医的刚需。

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独居老人、异地就医群体对陪同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以上海为例,调查显示老年人就医时***三的需求为挂号、协助就医、缴费,陪诊服务成为解决“看病难”的重要补充。此外,部分患者因时间冲突、对流程不熟悉等原因,也倾向于选择陪诊服务,如北京市民卢娟因出差委托陪诊师协助复查。
廖彦琴会在“手把手”地向自己团队的成员传授陪诊经验,但她看到有些平台只是鼓励陪诊师兼职入驻,并未对陪诊师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感到有些无奈。“职业陪诊师要起到规划、预判、沟通、协调等作用,所以我希望看到全职的、经验丰富的陪诊师去从事这个行业。偶尔兼职的陪诊师不熟悉业务,面对在就诊时发生的状况,无法做出职业反应。”
河南省陪诊师资格证报名地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