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工业机器人EMI测试及电机驱动电路优化

发布时间:2025-07-03 11:27  点击:1次
工业机器人作为复杂的机电一体化设备,集成了多轴电机驱动、控制器、传感器(如视觉、力控)及通信模块,其电磁干扰(EMI)问题直接影响生产环境中其他设备(如精密仪器、自动化仪表)的稳定性,同时也需抵御外界电磁干扰以保障自身运行精度。以下从EMI 测试核心内容和电机驱动电路优化方案两方面详细说明:一、工业机器人 EMI 测试标准与核心项目工业机器人的 EMI 测试需符合工业环境电磁兼容标准,重点关注电磁发射(骚扰) 和抗扰度,核心参考标准包括:guojibiaozhun:EN 61000-6-2(工业环境发射标准)、EN 61000-6-4(工业环境抗扰度标准)、IEC 61800-3(可调速电驱动系统 EMC 要求)。国内标准:GB/T 17799.1(工业环境电磁发射)、GB/T 17799.2(工业环境抗扰度)。1. 电磁发射(EMI)测试(控制自身干扰输出)工业机器人的电磁发射主要来自电机驱动系统、控制器高频电路及开关电源,测试项目包括:传导发射(CE)测试目的:检测通过电源线、电机电缆向电网或其他设备传导的高频干扰(150kHz~30MHz)。关键关注点:低频段(150kHz~1MHz):多由电机驱动的整流电路、续流二极管开关噪声引起。中高频段(1MHz~30MHz):源于逆变器 IGBT 的高频开关动作(dv/dt、di/dt)及电机电缆的共模电流。测试方法:通过 LISN(线路阻抗稳定网络)采集电源线干扰,电机电缆需连接实际负载(模拟工况),限值参考 EN 61000-6-2(Class A 工业环境,准峰值 40~74dBμV)。辐射发射(RE)测试目的:检测机器人向空间辐射的电磁波(30MHz~1GHz),避免干扰无线通信、雷达等设备。关键辐射源:多轴电机电缆(长导线辐射天线效应)、控制器的高速数字电路(如 CPU 时钟谐波)、伺服驱动器的高频开关信号。测试方法:在电波暗室中通过天线接收,转台模拟机器人不同姿态,限值参考 EN 61000-6-2(30MHz~1GHz 场强限值 40~54dBμV/m)。谐波电流发射测试目的:检测机器人接入电网后产生的谐波电流(3~40 次),避免污染电网。标准参考:IEC 61000-3-2(工业设备通常适用 Class A,3 次谐波≤2.3A)。2. 电磁抗扰度(EMS)测试(保障复杂工业环境稳定性)工业机器人需在强电磁环境(如焊接设备、变频器、高压电机)中稳定运行,抗扰度测试重点包括: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80MHz~2.7GHz,场强 10V/m(模拟工厂对讲机、基站干扰),验证机器人是否出现动作偏差、通信中断。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B):电源端口 ±2kV,信号端口(如编码器、传感器线)±1kV,模拟继电器、接触器开关干扰。浪涌抗扰度:电源端口 ±2kV(线 - 地),模拟雷击或电网过压冲击。静电放电(ESD):接触放电 ±6kV,空气放电 ±15kV,针对操作人员接触的控制柜、示教器。二、电机驱动电路:EMI 的主要干扰源及优化方案工业机器人的多轴电机(如伺服电机、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是最主要的 EMI 源头,其核心干扰来自 IGBT/MOSFET 的高频开关动作(dv/dt 可达 100V/ns 以上)和电机的感性负载特性。优化需从 “抑制干扰源”“阻断传播路径” 两方面入手:1. 电机驱动电路拓扑与器件优化(抑制干扰源)软开关技术应用传统硬开关 PWM 驱动的 IGBT 在开通 / 关断时,电压和电流重叠导致巨大开关损耗和电磁噪声。改为软开关拓扑(如 LLC 谐振、ZVS/ZCS),通过谐振使开关管在零电压或零电流状态切换,降低 dv/dt、di/dt,可减少 30%~50% 的高频干扰。示例:在伺服驱动器中采用有源钳位正激电路,通过辅助开关管实现主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抑制开关噪声。IGBT/MOSFET 参数选型选择低栅极电荷(Qg)、低反向恢复电荷(Qrr) 的器件,如英飞凌的 TrenchStop 系列 IGBT,开关速度适中(避免过快导致 dv/dt 过高),同时降低开关损耗。栅极驱动电阻(Rg)优化:增大 Rg 可降低开关速度(减小 dv/dt),但会增加损耗,需平衡(通常选择 10~50Ω,通过测试确定zuijia值)。吸收电路设计在 IGBT/MOSFET 的集电极 - 发射极(或漏极 - 源极)并联RCD 吸收电路(电阻 R + 电容 C + 二极管 D),吸收开关过程中的电压尖峰:电容 C 选择高频陶瓷电容(如 100nF/1kV),电阻 R 选用无感电阻(10~100Ω),抑制尖峰电压的高频振荡。吸收电路需紧贴器件引脚,引线长度≤5mm,避免寄生电感削弱吸收效果。2. 滤波与屏蔽设计(阻断干扰传播路径)电源输入滤波在驱动电路的直流母线(如 DC 400V)输入端增加多级 EMI 滤波器,包含:共模电感(铁氧体磁芯,电感量 10~100mH):抑制共模干扰通过电源线传导。差模电感(锰锌磁芯,电感量 1~10mH):滤除相线间的差模噪声。X 电容(薄膜电容,0.1~1μF):跨接于直流母线正负极,吸收差模噪声。Y 电容(陶瓷电容,1000pF~0.01μF):连接母线与地,抑制共模噪声(需控制漏电流≤3.5mA)。安装要求:滤波器需靠近电源入口,输入线与输出线严格分离,避免交叉耦合。电机电缆干扰抑制机器人的电机电缆(多为 3~5 米长)是强辐射天线,需重点处理:屏蔽层设计:采用双层屏蔽电缆(内层铝箔 + 外层编织网),屏蔽层覆盖率≥95%,两端 360° 环接(通过金属连接器外壳与驱动器、电机外壳连接),避免 “单点引线接地” 导致的屏蔽失效。共模扼流圈:在电缆两端(靠近驱动器和电机)加装卡扣式铁氧体磁环(如 TDK 的 ZCAT 系列),选择高磁导率(μ≥2000)材料,线缆绕 2~3 圈,抑制 1MHz~30MHz 的共模辐射。电缆布线:电机电缆远离信号电缆(如编码器线、传感器线),间距≥30cm;并行布线时采用屏蔽隔板分隔,避免电磁耦合。驱动模块屏蔽伺服驱动器的功率模块(IGBT、整流桥)加装金属屏蔽罩(铝合金材质,厚度≥0.3mm),屏蔽罩与驱动器接地板多点连接(阻抗≤0.1Ω),阻断开关噪声向空间辐射。驱动器内部采用分区屏蔽:功率区(强电)与控制区(弱电)用金属隔板隔离,控制板的数字电路(如 DSP、FPGA)单独屏蔽,降低高频噪声耦合。3. PCB 布局与接地优化(减少内部干扰耦合)功率回路最小化驱动电路的主功率回路(整流桥 - 电容 - IGBT - 电机)布线需短、粗、直,回路面积≤5cm²(关键!),减少高频开关电流产生的磁场辐射。铜箔厚度≥35μm,拐角处采用圆角(避免直角产生jianduan放电效应)。接地系统分层设计采用3 层接地结构:功率地(PGND,承载大电流)、信号地(SGND,控制电路)、屏蔽地(FG,外壳与屏蔽层),三者通过 0 欧电阻或磁珠单点连接至接地板,避免地环路干扰。接地板选用厚铜(≥1mm)或镀锌钢板,确保低阻抗(≤5mΩ),所有屏蔽罩、滤波器外壳、电机外壳均通过短粗导线(截面积≥2.5mm²)连接至接地板。敏感电路防护编码器、传感器等敏感信号线采用差分传输(如 RS485、EtherCAT),并在信号线上串联小磁珠(100Ω@100MHz),输入端并联 TVS 管(如 SMBJ6.5A),抑制共模干扰。模拟量电路(如电流 / 电压采样)周围铺模拟地平面,与数字地之间用隔离带分隔,采样电阻、运放等元件贴近放置,缩短引线长度。4. 软件辅助优化(降低干扰能量)PWM 调制策略优化采用随机 PWM 技术:将开关频率在 ±5% 范围内随机抖动(如 10kHz~11kHz),分散干扰能量,降低特定频段的峰值辐射(可减少 10~15dB)。多轴电机驱动时,采用交错式 PWM:不同轴的开关频率错开(如轴 1 为 10kHz,轴 2 为 12kHz),避免干扰叠加。过压 / 过流抑制软件实时监测电机电流、母线电压,当检测到异常尖峰时,通过快速关闭 IGBT 或降低输出功率(限幅),减少瞬时强干扰的产生。三、测试验证与迭代优化分阶段测试:先对单独的电机驱动模块进行 EMI 测试,定位问题后再测试整机,避免整机测试中干扰源混杂难以排查。干扰源定位:使用近场探头(磁场探头检测功率回路,电场探头检测电缆)在暗室中定位超标频段的辐射源,针对性优化(如某频段超标对应 IGBT 开关频率的谐波,则调整吸收电路参数)。极限工况验证:在机器人满负载、最高速度、多轴联动等极端工况下测试 EMI,确保复杂动作时仍符合标准。

深圳市南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
皮阳光(先生)
手机:
17859510256
地址:
深圳市宝安区航城街道洲石路九围先歌科技园4栋105-1
我们发布的其他新闻 更多
工业机器人新闻
拨打电话
微信咨询
请卖家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