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聚醚酰亚胺)碳纤增强复合材料的加工成型需结合其热塑性特性与碳纤维增强后的特殊性能(如高粘度、高耐热性),选择适配的工艺并控制关键参数。以下是其主要加工成型方式及技术要点:
一、主流加工成型工艺
1. 注塑成型
适用场景:批量生产中小型、复杂形状部件(如电子连接器、汽车传感器外壳)。
工艺特点:
高温高压:PEI 熔点约 340-380℃,加工温度需设定在 360-400℃(根据碳纤维含量调整,含量越高温度略高),模具温度控制在 150-180℃(减少内应力,保证尺寸稳定)。
螺杆设计:需使用高强度合金螺杆(如 Hastelloy),避免碳纤维磨损设备;采用渐变压缩比螺杆(压缩比 3:1-4:1),确保物料充分熔融且碳纤维分散均匀。
保压与冷却:保压压力较高(80-120MPa),防止因熔体粘度高导致的缺料;冷却时间需延长(相比普通塑料增加 30%-50%),避免脱模后变形。
注意事项:碳纤维易导致模腔磨损,需选用耐磨模具钢(如 SKD61);成型后需进行退火处理(150-180℃,2-4 小时),消除内应力。
2. 挤出成型
适用场景:生产板材、棒材、管材等型材(如半导体设备用耐高温板材)。
工艺特点:
挤出温度:机筒温度分段控制,从进料段到机头逐渐升高(320℃→360℃→380℃),确保材料均匀塑化。
螺杆配置:采用屏障型或混合段螺杆,增强剪切混合效果,避免碳纤维团聚;长径比(L/D)推荐 25:1-30:1。
牵引与定型:挤出后需立即进入高温定型装置(120-150℃),缓慢冷却以减少翘曲,尤其对于大尺寸板材。
3. 模压成型
适用场景:生产大型、厚壁部件(如航空航天结构件、汽车底盘连接件)。
工艺特点:
预浸料准备:将碳纤维与 PEI 粉末 / 薄膜复合制成预浸料,控制纤维含量(通常 30%-50%)。
模压参数:模具温度 350-380℃,压力 10-30MPa,保压时间根据厚度而定(1-5 分钟 / 毫米),确保材料充分流动并浸润纤维。
脱模与后处理:冷却至 150℃以下脱模,必要时进行机械加工(如钻孔、铣削)。
4. 3D 打印(增材制造)
适用场景:小批量、复杂结构定制件(如医疗设备异形支架、航天试验件)。
工艺特点:
材料形式:使用碳纤维增强 PEI 线材(直径 1.75mm 或 3mm),需干燥处理(120℃,4-6 小时),避免打印时产生气泡。
打印参数:喷嘴温度 380-420℃,热床温度 180-200℃,打印速度较慢(20-50mm/s),层厚 0.1-0.2mm,确保层间粘结牢固。
后处理:打印后进行热定型(160℃,2 小时),提升力学性能。
二、加工关键注意事项
材料预处理:
碳纤维增强 PEI 易吸潮,加工前必须干燥(120-150℃,4-8 小时),使含水率≤0.02%,否则会导致制品出现气泡、银丝等缺陷。
储存时需密封防潮,避免长期暴露在湿度>60% 的环境中。
设备要求:
需选用耐高温设备(料筒、喷嘴耐温≥400℃),且关键部件(螺杆、模具)采用耐磨耐腐蚀材料(如镍基合金、陶瓷涂层),防止碳纤维磨损设备。
注塑机 / 挤出机需配备强力驱动系统,以应对高粘度熔体的输送需求。
缺陷控制:
纤维取向不均:优化模具浇口设计(采用扇形浇口或多点浇口),减少纤维在流动方向的过度取向,避免制品各向异性过大。
表面缺陷:提高模具光洁度(Ra≤0.8μm),适当提升模温和保压压力,减少表面缩痕或熔接痕。
尺寸精度:利用材料低收缩率(0.2%-0.5%)的特点,通过模具补偿设计(预留收缩量)保证最终尺寸,必要时结合二次加工修正。
三、加工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相比热固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如环氧基),PEI 碳纤增强材料可重复加工,废料可回收利用,且成型周期短(注塑周期通常<10 分钟),适合批量生产。
局限性:加工温度高,对设备要求苛刻;碳纤维含量过高(>50%)时,熔体流动性急剧下降,成型难度增加,需平衡性能与加工性。
综上,PEI 碳纤增强复合材料的加工需围绕 “高温、高压、防吸湿、控纤维分散” 四大核心要点,根据部件尺寸和批量需求选择合适工艺,才能实现高性能与成型稳定性的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