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轻人来讲,陪诊也许并不需要某项具体的服务,而是陪伴带给他们的安全感和心理支持。对比目前很多提供的志愿者导诊服务,陪诊能够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就诊需求。陪诊师熟悉业务的流程和环境,能够陪伴就诊、排队、取结果等。 所以,他们除了把自己挂在淘宝闲鱼,还很乐于在小红书和抖音上讲自己的日常工作,展露自己的温柔细心,来给自己揽客。一位妈妈说,自己的孩子有抑郁症,不愿意让任何人陪同就医。
廖彦琴会在“手把手”地向自己团队的成员传授陪诊经验,但她看到有些平台只是鼓励陪诊师兼职入驻,并未对陪诊师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感到有些无奈。“职业陪诊师要起到规划、预判、沟通、协调等作用,所以我希望看到全职的、经验丰富的陪诊师去从事这个行业。偶尔兼职的陪诊师不熟悉业务,面对在就诊时发生的状况,无法做出职业反应。”

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缺乏统一标准规范,似乎人人都可以自称陪诊师。在某些陪诊平台上,陪诊师与患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划分尚不明确,比如陪诊期间,患者出现的身体不适或偶发意外等责任归谁,该如何避免潜在的风险,都是摆在这一新职业面前的新问题。
在杭州从事陪诊师的周女士告诉新黄河记者,她入行第3个月时,收入达到了万元。结合工作经验,她认为陪诊行业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有时候陪小朋友看病,我会带着玩具和吃的。对于行动不便的病人,可能还需要帮忙接送。”周女士介绍,目前她接待过的病人中,既有省内患者,也有来自省外的,其中年轻群体和老年群体各占一半。“年龄大的患者以看老年病为主,比如淋巴等,年轻的包括整形、、体检等。”

此外,去也要考虑交通成本和时间问题,“像异地的话他就是想看一下自己的检查报告,你就得去。说白了,排队两小时,进去十分钟,你再坐车回去,很不划算。我之前帮别人代门诊过。整个的交通时间成本还是比较大的。”
有关业内人士评论,当前陪诊数量正在迅速增加,陪诊服务面临何去何从的发展临界点。如果不及时制定规则,就容易催生一些乱象,甚至将这个新兴职业引入歧途,同时陪诊师这个新兴职业的成长也需要及时干预。“未来,陪诊服务还可以发展衍生出更多分支,比如联合代理服务,代理监督行为和维权、代理办理基本医保和健康报销业务等,还可以与养老结合在一起,形成陪伴方面的“医养结合”,赋予陪诊服务更丰富的价值和内涵。”该业内人士说。
便捷的陪诊行业已在手机端“遍地开花”。在安卓手机的应用商店内,部分与陪诊相关的APP量高达十余万次。APP详情处显示,平台入驻的均是陪诊师,是具有相关教育资质或从事相关工作等领域的专业人士,陪诊APP的下单服务可以覆盖全国。

服务对象为老人时,多数是其子女给安排的。“老人生病时特别希望他的儿女能够陪他,但儿女又没有时间,所以儿女就把我们找上门,让我们陪伴。”在这个过程中,王兴珍也感受到了陪诊师的价值与意义。子女大多不愿让老人得知病情,只希望王兴珍陪他们聊天。
工作灵活自由:从事陪诊服务工作,可以根据用户预约接单,自由选择兼职或全职,不需要困在公司坐班打卡,同时还可以兼顾照顾家庭,平衡好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非常受欢迎。
请问陪诊顾问终身有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