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未来方向:需加快完善全国统一的职业认证体系,明确陪诊师资质与服务规范,同时建立监管机制与处理流程,保障供需双方权益。只有机构与个人共同摒弃功利思维,扎实提升服务水平,陪诊师才能真正成为市场认可的“香饽饽”。
在老龄化现象加剧、独居人群增多、异地就医需求增大背景下,职业陪诊师在城市呈现出需求和发展态势。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大城市涌现出一批陪诊机构和陪诊人员,他们中既有兼职人员,也有职业从业者。 陪诊师这个职业不但需要付出体力劳动,还需要付出情绪劳动。
陪诊师廖彦琴原本是一名代理人,2019年她从一款意外险产品中了解到陪诊服务,起初接触这一新兴领域是为做赋能,通过亲自做陪诊拓展业务知识、更好地了解客户的感受。后来她发现社会对陪诊服务的需求量很大,对此越来越感兴趣,就从公司辞职当起了全职陪诊师。如今,廖彦琴不仅自己服务过超千名客户,还带领一支16人的团队注册了公司,服务内容包括“安排取号、陪伴面诊、陪伴检查、代缴费、代取报告、代取药”等,每半天(4小时)300元,团队中活跃的陪诊师每人平均每天能接1至2单,有的月收入可达万元。

一个新职业的诞生往往伴随着社会的需求。在陪诊师主要的服务人群中,有希望帮忙异地挂号的患者,有希望陪同就诊的年轻人,有不会操作手机就医十分困难的老年人,尤其对于空巢老人和儿女在异地的老年人来说,定期检查和就医问诊成为了“品”,职业陪诊师的出现缓解了一批患者的就医难题。
“没想到遇上一位十分靠谱且有爱心的陪诊师,她除了带老人去就诊,还因老人腿脚不灵活、不方便滴眼药水而上门照顾过两次。为了让家属放心,她上门服务时都开着通话,且这部分没有额外收费。”金先生说,5次陪诊一共花费1500元,在家属可承受范围之内。

“陪诊师 ”这一职业其实已经存在很多年,但是以前的陪诊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陪诊服务工作流程不规范,产品定价不透明等原因,导致许多有需求的患者尤其是老年群体,难以找到真实可靠的陪诊,而真正的陪诊工作者,也很难获得患者的信任。
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独居老人、异地就医群体对陪同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以上海为例,调查显示老年人就医时***三的需求为挂号、协助就医、缴费,陪诊服务成为解决“看病难”的重要补充。此外,部分患者因时间冲突、对流程不熟悉等原因,也倾向于选择陪诊服务,如北京市民卢娟因出差委托陪诊师协助复查。
据观察,目前经营陪诊服务的市场主体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承接B端业务,即陪诊服务来自公司的套餐业务,一些客户在“不用白不用、试试看”的心态下发起需求订单,由公司合作的陪诊公司提供服务;二是承接C端业务,即像廖彦琴一样借助网购平台、社交平台等“入局”陪诊行业、宣发业务,或是注册公司、开发上线自己的微信小程序。

为解决看病难和就业问题,国家开始重视“陪诊”职业,拟纳入国家职业规划目录,国家人社部能力建设中心于2024年底开始组织,正式命名为:陪诊顾问。凡参加培训并考核合格者,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颁发陪诊顾问 培训证书。
对于年轻人来讲,陪诊也许并不需要某项具体的服务,而是陪伴带给他们的安全感和心理支持。对比目前很多提供的志愿者导诊服务,陪诊能够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就诊需求。陪诊师熟悉业务的流程和环境,能够陪伴就诊、排队、取结果等。
看这里!陪诊师如何考及报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