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人会合后,韩铮在拥挤的候诊大厅找到一个空座,将他安顿好。之后,韩铮前往窗口排队,办理取号等事宜,并通过导诊台确认是否需要预先进行视力检查。候诊过程中,韩铮一边关注大屏幕上的叫号情况,一边询问老人之前都做过哪些检查。一个半小时后,韩铮帮助老人顺利完成问诊,拿着医生开具的病例记录,把医嘱逐项念给老人确认,再将他送上出租车。 陪珍师在资源集中的一线大城市和省会城市,正在变成一种行业。
业内相关人士告诉九派新闻,当下陪诊师职业层面的“火热”和陪诊这一行业逐渐走向标准化密不可分。陪诊就医流程的环节包括提前沟通、陪同就医等多个环节,针对不同的病人,又有具体细节上的不同。要把这项服务做得给验感很好,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陪诊也要走向标准化。

市场需求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老龄化的加剧,普遍存在着"儿女远在他方,父母独守空房"的现状。越来越先进的智能化就诊过程,让很多老人看病越来越费劲。在这种趋势下,子女忙于工作,陪诊服务成为了老龄人就医的刚需。
由于行业刚起步,市场尚未建立准入门槛,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制度和规范,需谨防产生“黄牛”炒专家号等行为,对陪诊员岗前培训、执业管理也没有统一标准。

韩铮原本从事贸易工作,偶然看到的一则新闻促使他选择成为一名陪诊师。“2021年,我看到新闻报道说,一些外地患者因各种原因不方便到北京,于是成立了病友群,由北京本地的患者帮助他们代问诊、代取药。这让我很受触动。”韩铮说,由于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比较忙,老年人无人陪诊的情况越来越多,许多外地人不方便就诊的情况也很多,他们都有陪诊的需求。
对于网上那些“陪诊师轻松月入过万”的言论,王兴珍表示月入过万并非不能达到,但也有一定难度。“联系我的也多,但是很多人都想做兼职,大家都比较盲目跟风。很多人因为各种报道,包括博主他炒这个事情,想着陪诊师的钱很好赚,很心动。但是月入过万的前提是你有一定的积累。”
在今年28岁的互联网从业者桑励看来,陪诊师的出现比较契合如今的就医大环境。“我之前去看病,就遇到过老人手足无措求医的情况。他们的孩子不在身边,自己又不会用智能手机提前预约挂号,里的充值机器操作起来也很费劲,这时如果有人能陪诊,就能方便很多。”桑励说,看到孤零零排队看病的老人,他的心中总会泛起一阵酸楚,“假如我家老人真的需要独自看病,我肯定愿意花钱给他们找陪诊。”

从业两年来,韩铮发现,在众多线上平台上,陪诊服务的搜索热度不断上升,在选择陪诊服务的患者中,超过70%的人来自外地。“小到取送报告、复印病历、代取中药、医嘱提醒,大到就医导诊、陪同检查、诊前咨询,陪诊师几乎包揽了与看病相关的工作。”韩铮说,在节约就诊时间的同时,节省了食宿等开支,降低了就医成本,这是患者找陪诊师的主要原因。
行业亟需统一制度与规范:姜俐是西安一家三甲的医生,她认为,如果有陪诊师这样一个群体能够成为医生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桥梁,能够有效调和、协助双方进行工作、解决需求。“由于病人多、医生面诊时间有限,一些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病情发展和方案,而陪诊师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从中帮助患者就医,提升就诊效率,促进医患关系。”
全国陪诊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