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铮原本从事贸易工作,偶然看到的一则新闻促使他选择成为一名陪诊师。“2021年,我看到新闻报道说,一些外地患者因各种原因不方便到北京,于是成立了病友群,由北京本地的患者帮助他们代问诊、代取药。这让我很受触动。”韩铮说,由于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比较忙,老年人无人陪诊的情况越来越多,许多外地人不方便就诊的情况也很多,他们都有陪诊的需求。 陪诊师们的工作是,在患者就医全流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里提供服务,比如帮患者挂号、取号、取报告、帮忙开药、跑腿,也可以陪着患者候诊、问诊和做检查。
业内相关人士告诉九派新闻,当下陪诊师职业层面的“火热”和陪诊这一行业逐渐走向标准化密不可分。陪诊就医流程的环节包括提前沟通、陪同就医等多个环节,针对不同的病人,又有具体细节上的不同。要把这项服务做得给验感很好,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陪诊也要走向标准化。

还有专家指出,虽然陪诊师优化了不少人的就医体验,但在服务特殊人群就医方面,单凭市场的力量远远不够,一些孤老难以借助信息化接触到陪诊服务,而且动辄几百元一单的服务费也使不少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家庭望而却步,建议相关部门引导、协助,进一步通过基层组织等为特殊人群提供陪诊服务。
相比价格的悬殊,更令人担忧的是入行门槛,陪诊师尚未被人社部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陪诊公司往往以“家政”“咨询”或“健康管理”等名义注册。

一个新职业的诞生往往伴随着社会的需求。在陪诊师主要的服务人群中,有希望帮忙异地挂号的患者,有希望陪同就诊的年轻人,有不会操作手机就医十分困难的老年人,尤其对于空巢老人和儿女在异地的老年人来说,定期检查和就医问诊成为了“品”,职业陪诊师的出现缓解了一批患者的就医难题。
除了年轻人,也有一些已经退休的人咨询王兴珍想要做陪诊师。她告诉九派新闻,自己团队目前的成员是46岁,“主要是你的体力能跟上、精力能跟上。”除了做好陪诊的“本职工作”,如何拓展客户、稳定客户可能是大多数新手陪诊师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王兴珍表示,目前接单的渠道主要是线上,“宣传思路、写文案、短基础都要会一点,如果不会的话,其实也做不来。”
有人觉得方便实用有人觉得风险难免“次听说陪诊这个行业……今天体验下来感觉还不错,不需要我操心。我就负责检查,其他的取号、缴费、医嘱等等,陪诊师都陪我完成。”今年7月,网友小午在某互联网分享平台写下了自己被陪诊的经历。

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多个城市,陪诊师作为一个新兴职业正悄然兴起。今年35岁的韩铮从事陪诊师工作两年多,“幸福感很强”是他对这份工作的评价。“工作时间灵活自由、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是大部分人选择成为陪诊师的主要原因。”韩铮说,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陪诊师越来越被大众认可,看到患者就诊更加安心舒适,自己也非常开心。
便捷的陪诊行业已在手机端“遍地开花”。在安卓手机的应用商店内,部分与陪诊相关的APP量高达十余万次。APP详情处显示,平台入驻的均是陪诊师,是具有相关教育资质或从事相关工作等领域的专业人士,陪诊APP的下单服务可以覆盖全国。
详细解析:陪诊师哪个部门颁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