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常面临 KOL 推广、活动执行缺票的传媒公司来说,小规模公司不是简单的 “开票工具”,而是从 “无票支出” 到 “合规抵扣” 的桥梁。结合顾总用 “星禾文化” 解决 400 万缺票的经验,以及之前提到的 5 步落地流程,总结出 3 个核心逻辑,帮你彻底摆脱无票焦虑。
一、先 “圈定无票业务”:让小规模公司精准承接 “缺票重灾区”
解决无票问题的第一步,是明确 “哪些业务该交给小规模公司”—— 必须是主体公司里 “难拿票、拿票成本高” 的业务,避免盲目承接导致资源浪费。传媒公司可按 “无票类型” 类筛选:
1、个人合作类无票业务:KOL 推广、独立策划师、兼职摄影师等,这类合作方要么不愿,要么需加 10%-15 个点(对应顾总 260 万 KOL 缺票);
操作要点:小规模公司直接与个人签合同,比如 “星禾文化” 与美妆 KOL 签单条推广协议,付款后无需个人开票,由 “星禾文化” 统一给主体公司开票,省去与个人 “扯皮要票”的成本;
2、小作坊合作类无票业务:活动搭建队、小型物料厂、本地印刷厂等,这类服务商多为个体户,无完整财务体系,只能开收据或加 8 个点才给票(对应顾总 140 万活动执行缺票);
操作要点:将零散的小作坊业务 “打包” 给小规模公司,比如 “星禾文化” 统一对接 3 家搭建队,整合为 “活动搭建总包服务”,再给主体公司开合规,避免多笔小额无票支出堆积;
3、避坑提醒:不要让小规模公司承接 “能轻松拿到票” 的业务(如大型设备租赁、正规广告投放),否则会增加不必要的流程成本,反而降低效率。
二、再 “打通票据闭环”:用 “三流一致” 确保无票支出合规转化
无票问题的核心痛点是 “支出无法抵扣”,而小规模公司能通过 “合同、资金、” 三流一致,将无票支出转化为合规票据,具体操作分 3 步:
1、合同流:明确业务归属
小规模公司与合作方(个人 / KOL / 小作坊)签合同,注明 “服务内容、金额、结算方式”,比如 “星禾文化” 与 KOL 签《短视频推广服务协议》,明确 “服务费 5 万,公对私转账”,证明业务真实发生;
同时,小规模公司与主体公司签《业务分包协议》,说明 “因主体公司业务需求,将 KOL 推广业务分包给小规模公司”,避免被认定为 “虚构业务”;
2、资金流:避免私人转账痕迹
主体公司按《分包协议》向小规模公司公对公转账(如 50 万),备注 “KOL 推广服务费”;
小规模公司向合作方付款时,优先公对私转账(如给 KOL 转 5 万,备注 “短视频推广费”),留存转账凭证,即使合作方无票,也能通过资金流证明支出真实性;
3、流:完成合规抵扣
小规模公司给主体公司开增值税(税率 1%,2025 年延续),内容与《分包协议》一致(如 “KOL 推广服务费”),主体公司拿到后可正常抵扣成本,解决无票难题;
若客户需要专票,小规模公司可向税务局 3% 专票(需提供业务合同),满足抵扣需求。
顾总通过这套流程,将原本 400 万无票支出,全部转化为 “星禾文化” 开具的合规,主体公司顺利完成成本抵扣,不用再担心汇算清缴时补缴高额税款。
三、最后 “优化税负”:用 0.5% 核定政策降低无票业务成本
即使解决了票据问题,若税负过高,对传媒公司仍是负担,而小规模公司的 0.5% 企业所得税核定政策,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具体测算如下(以 400 万无票业务为例):
项目 | 查账征收(主体公司直接承接) | 小规模公司承接(0.5% 核定) | 金额 |
企业所得税 | 400 万 ×25%=100 万 | 400 万 ×0.5%=2 万 | 98 万 |
增值税 | 400 万 ÷1.06×6%≈22.64 万 | 400 万 ÷1.01×1%≈3.96 万 | 18.68 万 |
附加税 | 22.64 万 ×12%≈2.72 万 | 3.96 万 ×6%≈0.24 万 | 2.48 万 |
综合税负 | 125.36 万 | 6.2 万 | 119.16 万 |
从测算可见,用小规模公司承接无票业务,不仅解决了票据问题,还能节省 94% 以上的税负,对利润本就不高的传媒公司来说,相当于多了一笔 “流动资金”。
总结:用小规模公司解决无票问题的关键心态
很多传媒老板担心 “小规模公司操作复杂”,但从顾总的案例来看,只要先明确 “承接哪些无票业务”,再按 “三流一致” 打通票据闭环,最后用核定政策优化税负,整个过程反而比 “找票抵扣” 更简单、更合规。
如果你正在被无票问题困扰,不妨先做两件事:
梳理近期的无票支出,按 “个人合作”“小作坊合作” 分类;
2. 对照之前提到的 5 步落地流程,确定小规模公司的业务范围和注册细节。有具体疑问(比如如何选园区、如何准备核定材料),都可以进一步沟通,帮你针对性解决。
解决成本进项问题,直接来找邓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