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ISO 8230-3:2008 干洗机安全要求 —— 第 3 部分:使用可燃溶剂的机器
1. 标准概述
标准名称: 干洗机安全要求 —— 第 3 部分:使用可燃溶剂的机器
标准编号: EN ISO 8230-3:2008
状态: 欧洲标准(EN)和guojibiaozhun(ISO)。中国等同采用为 GB/T 25161.3-2010。
目的: 本部分是 EN ISO 8230-1(通用安全要求)的补充和细化。它专门针对使用闪点 ≤ 55°C 的可燃溶剂(或称易燃溶剂)的干洗机,规定了其特有的、极其严格的安全要求。其核心目标是预防因溶剂泄漏或蒸气积聚而引发的火灾和爆炸事故。
2. 核心内容解读(针对可燃溶剂的特性)
可燃溶剂(如石油系碳氢溶剂、硅基溶剂等)的主要危害是其易燃易爆性。因此,EN ISO 8230-3 的全部技术要求都围绕“防爆”这一核心展开。
a) 主要危险
火灾与爆炸:
根源: 溶剂蒸气与空气混合后,一旦达到一定的浓度范围(爆炸上限和下限之间),遇到点火源就会发生爆炸。
点火源: 包括电火花、静电火花、机械摩擦火花、高温表面(如加热器、电机)等。
健康与环境危害:
虽然毒性可能低于四氯乙烯,但溶剂蒸气仍对健康有害,且具有环境污染风险。
b) 特殊安全要求(在Part 1通用要求基础上的极大加强)
标准通过一系列“工程控制”措施,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确保机器即使在异常情况下也能保持安全。
1. 防爆电气系统(最核心的要求)
区域划分: 机器内部(如滚筒、蒸馏器、风道、底缸)被定义为潜在的爆炸性危险区域。
设备要求: 所有安装在这些区域的电气设备(电机、开关、传感器、灯、接线盒、控制系统等)必须符合严格的防爆标准(如欧盟的ATEX指令或国际IECEx体系)。
防爆型式: 可能采用隔爆型“d”(将火花密封在坚固外壳内)、增安型“e”(防止产生过高温度或火花)、本安型“i”(限制能量)等型式,确保不会成为点火源。
2. 全面的静电防护
整体接地: 机器的所有金属部件(外壳、滚筒、管道等)必须电气连接并可靠接地,形成一条连续的静电释放路径。
部件互连: 防止部件之间因油漆、锈蚀或垫片导致绝缘,产生电位差和静电火花。
装卸区防护: 在装载门附近设置专用的静电释放装置(如静电消除棒或触摸板),确保操作人员在接触机器前消除身体静电。
3. 严格的浓度控制与监控
惰化系统: 这是关键安全措施。在加热过程(如烘干)开始前,系统必须自动向滚筒内注入惰性气体(通常是氮气),将氧气浓度降低到足以防止燃烧的水平(远低于溶剂的极限氧浓度LOC)。
氧气浓度监控: 机器必须配备氧气传感器,持续监测滚筒内的氧含量。只有当氧浓度低于安全设定值时,加热程序才被允许启动。如果运行中氧浓度超标,加热必须立即停止,并自动补充氮气。
溶剂蒸气浓度监控: 安装溶剂蒸气浓度传感器,监测危险区域的蒸气浓度。当浓度接近爆炸下限的某个百分比时,会触发报警并启动通风等安全措施。
4. 机械安全与防止机械火花
风机、泵等旋转部件的设计和安装必须避免因摩擦或碰撞产生火花。
使用不会因撞击产生火花的材料制作工具或内部部件。
5. 通风与泄漏控制
机器必须有强大的通风系统,确保任何微量的溶剂泄漏都能被迅速稀释并排出,防止在机器内部或工作场所积聚。
系统的密封性要求极高,配备溶剂泄漏检测装置。
6. 安全联锁与控制系统
安全系统(如氮气惰化、氧气监测、门互锁)必须通过一个高可靠性的安全控制系统(如安全PLC)来实现。
门互锁系统必须确保在机器内部存在爆炸风险时(如溶剂蒸气浓度高),装载门juedui无法被打开。
3. 与使用四氯乙烯(Part 2)标准的区别
为了清晰理解,我们再次对比:
| 特性 | EN ISO 8230-3(可燃溶剂机器) | EN ISO 8230-2(四氯乙烯机器) |
|---|---|---|
| 核心危险 | 火灾、爆炸 | 毒性、健康危害 |
| 电气设备 | 强制性最高等级防爆要求(ATEX/IECEx)。 | 普通工业等级,侧重防腐蚀。 |
| 核心安全措施 | 氮气惰化系统、氧气浓度监测、全面的静电防护。 | 密闭性、门互锁通风程序、有毒蒸气浓度检测。 |
| 关注点 | 防止任何点火源,控制氧气含量。 | 防止蒸气泄漏,确保工作场所安全浓度。 |
4. 总结
EN ISO 8230-3:2008 是针对可燃溶剂干洗机的“最gaoji别”安全标准。由于溶剂本身具有易燃性,标准的要求远比针对四氯乙烯机器的 Part 2 更为复杂和严格。它通过 “消除点火源”(防爆电气、防静电) 和 “消除燃烧条件”(氮气惰化) 的双重保护策略,将干洗机本身变成一个本质安全的系统。
简而言之,这个标准的目标是确保一台内部充满易燃蒸气的机器,能够在一个“无氧、无火花”的环境中安全运行,从而从根本上杜绝燃烧和爆炸的可能性。 对于制造商、安装人员和操作人员来说,遵守此标准是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的juedui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