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ISO 8230-2:2008本部分是 EN ISO 8230-1(通用安全要求)的补充和细化。它针对使用四氯乙烯(也称为全氯乙烯,简称Perc)作为溶剂的干洗机,规定了其特有的特殊安全要求。
核心内容解读(针对四氯乙烯的特性)
四氯乙烯虽然不易燃,但其主要危害是毒性和对环境的影响。因此,EN ISO 8230-2 的重点与针对易燃溶剂的标准不同,主要集中在防止人员中毒和环境污染上。
a) 主要危险
健康危害(主要危险):
毒性: 四氯乙烯蒸气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引起头晕、头痛、昏迷,长期接触对肝脏、肾脏有损害,并被列为可能致癌物。
暴露途径: 主要通过吸入蒸气和皮肤接触液体溶剂。
环境危害:
四氯乙烯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能污染大气和地下水,且难以降解。
b) 特殊安全要求(在Part 1通用要求基础上的加强)
标准针对上述危险,规定了比通用要求更严格的控制措施:
极高的密闭性要求:
机器在整个工作周期(洗涤、脱液、烘干、蒸馏)中必须保持高度密封,最大限度地减少溶剂蒸气的泄漏。
对门封、过滤器、蒸馏罐、管道连接件等关键部位的密封性能和耐久性有严格要求。
强制性的通风和浓度控制:
在开门装载/卸载衣物前,必须自动执行一个冷却和通风程序,将滚筒内的四氯乙烯蒸气浓度降至安全水平(通常远低于职业暴露限值OEL)。
在通风程序完成前,装载门必须强制锁闭,无法手动打开。
装载门互锁与通风: 这是最核心的安全措施之一。机器必须设计成:
工作区通风: 机器应能连接外部排风系统,确保任何微量泄漏都能被及时排出工作场所。
溶剂回收效率:
标准会对干衣冷却器(或冷凝器)的效率提出要求,确保在烘干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将四氯乙烯蒸气冷凝回收,而不是排放到大气中。
对蒸馏系统的效率也有规定,以保证溶剂的纯净度和回收率。
泄漏检测与报警:
机器必须配备四氯乙烯蒸气浓度检测传感器。当检测到工作区域或机器内部蒸气浓度超过安全阈值时,应触发声光报警,并自动执行安全程序(如停止工作、加强通风)。
残余溶剂控制:
对洗涤完成后衣物上残留的四氯乙烯量可能有建议性要求,以确保取出的衣物不会对员工和顾客造成健康风险。
设计与材料兼容性:
所有与四氯乙烯接触的部件(密封件、管道、阀门等)必须使用耐腐蚀、不溶解的材料(如特殊不锈钢、聚四氟乙烯等)。
与使用易燃溶剂标准的区别
为了更好地理解,可以对比 EN ISO 8230-2(四氯乙烯)和针对易燃溶剂(如碳氢溶剂)的标准要求:
| 特性 | EN ISO 8230-2(四氯乙烯机器) | 针对易燃溶剂的标准 |
|---|---|---|
| 核心危险 | 毒性、健康危害 | 火灾、爆炸 |
| 电气设备 | 普通防护等级可能足够,但需防腐蚀。 | 强制性防爆要求(如隔爆、增安型)。 |
| 核心安全措施 | 密闭性、门互锁通风、蒸气浓度检测 | 防静电、防爆电气、泄漏防止、浓度低于爆炸下限 |
| 环境关注点 | 防止蒸气泄漏和土壤/地下水污染。 | 防止蒸气积聚形成爆炸环境。 |
总结
EN ISO 8230-2:2008 是针对四氯乙烯干洗机的专项安全标准。它不关心防火防爆,而是全力聚焦于防止有毒溶剂蒸气对操作人员的伤害和环境的污染。通过强制性的密闭设计、门互锁通风程序、泄漏检测等一系列工程控制,它将四氯乙烯这一危险化学品“锁”在机器内部,确保干洗过程的安全可控。
简而言之,这个标准的目标是把干洗机变成一个“毒气罐”,但确保这个罐子在任何时候都坚固密封,只在juedui安全的情况下才允许短暂开口,从而保护人员和环境。